李贻(右)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程晓堂(中,主讲嘉宾)、
东北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蒙博涵(左)合影
外语系(上海2015年4月20日),系主任助理李贻老师参加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之“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参加本次会议之目的和主要收获在于通过学习研讨英语专业综合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探索创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与建设相应的师资队伍,以提升本专业满足新时期国家社会需要、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进入新时期,我们对于过去二十年英语专业的自身定位与发展路线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是对于复合型培养模式的过分强调,“过去曾经流行在英语一系之内进行‘多学科交叉渗透’,导致语言教学质量滑坡,学科间融会贯通也不理想的弊病”(仲伟合,2013);“英语专业本身就是复合型的,比如英语专业的师范方向,就是英语加教育学的复合型。但是,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连听说读写的英语基本功都不过关,那是谈不上与其他专业相结合与应用的。”(蒋洪新,2015);其次,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忽视,“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强调专业的内涵建设,即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为中心”(文秋芳,2013)。所以,我们认为新时期英语专业改革创新的总路线必须是回归英语语言文化的专业属性、回归课堂、研究课堂,狠抓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建设配备相应师资、软硬件的条件下,强调实训、实践等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专业人才。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作为总导向,通过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具有英语语言硬技能和综合交际软技能,以及善于独立学习、善于思辨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新时期下的要求,我们认为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且能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孙有中,2015)。对于经贸英语方向与英汉翻译方向,我们列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而非如过去一样简单地提出“复合型”,比如:
经贸英语方向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商务活动,并能胜任经贸、商务管理工作。毕业生也能从事公司及行政部门的公共关系、涉外管理、涉外事务以及翻译等方面的工作。
英汉翻译方向学生掌握英汉口、笔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合从事英汉口笔译、外事、新闻、出版、教学、研究、公共关系、旅游以及国际商务等方面的工作。
对于将来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2. 确立语言文学文化课程的核心地位;3.强化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中国情怀,过去在人才培养中往往过分强调国际视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偏差,无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在国际贸易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缺乏各种自信,立场不坚定,甚至形成了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刻板观念而不自知,此类不合时宜的现象并不鲜见。鉴于此,我们必须将培养中国情怀放在国际视野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中国视角,同时学习了解国际规范,争取合作共赢。而国际视野的培养,并非只包含西方视野、发达国家视野,而应该包含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类情怀和跨文化视角,接地务实地做出利国利民的贡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增加了中国经典翻译和世界宗教史,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应有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关于专业核心课程,过去,英语语言学导论、英美文学史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三门课程只是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其专业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凸显。我们认为语言文学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人文核心属性,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三者必须成为专业核心的必修课,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和科研发展也必须同步加强。相比过去的创新之处是,我们强调知识课程技能化,所以语言学、文学和文化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识相关的知识,还必须要培养学生语言研究、语言运用的能力、文学赏析的能力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能力。
关于思辨和创新的培养,英语专业浓厚的人文属性在商业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商科专业的学生有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Korn,2012)。而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方向,英语专业如何发挥所长,培养思辨与创新?文科特别需要厚积薄发,对文科学生的可行要求是学习创新,即学生“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和进行批评,他们就是在学习创新”(文秋芳,2013),学习创新最终将体现为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具备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具备逻辑论证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方法等(王守仁等.引自冯光武,2015)。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针对创新训练新开设了一系列课程模块,比如高级写作、高级口语、论文写作等应用型研究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冯光武. 2015.《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创新能力培养》会议讲义.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蒋洪新. 2015.《漫谈< 国准>的意义与实施》会议讲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有中. 2015.《英语专业的重新定位》会议讲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文秋芳. 2013.《论英语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英语技能课)》会议讲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仲伟合. 2013.《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突破》会议讲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Korn, Melissa. 2012. Wealth or Waste? Rethinking the Value of A Business Maj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New York.
系主任助理李贻老师在会议现场
外国语言文学系
图/文 李贻
201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