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东风教授在东莞校区格物楼2A208进行了一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益清、外国语学院督导黄继炎、副院长李向奇、党总支副书记欧衍伽、院长助理何瑜、院长助理李文蓓及外院专职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会议由院长助理何瑜主持。
讲座伊始,王东风教授从闭关锁国时期、开始“向外看”时期、“五四”前后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时期这三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王教授讲到:闭关锁国时期,导致国家积弱落后,造成后来的被动挨打局面。此外,闭关锁国对文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翻译的“不作为”,断绝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开始“向外看”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开始向外看,湘军首领曾国藩邀请徐寿、华蘅芳、容闳创办工厂,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是翻译家而不是实业家。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派出幼童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多大有作为,很多人成为了工程师、教育家、文化人士、海军将领、外交官等。“五四”前后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时期,五四以前,对巴黎公社运动、欧洲共产党活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译介,之后对马克思、列宁等人的报道,《共产党宣言》选段的中英文对比。这个时期翻译特点是:许多概念翻译最初来自日文译本。比如:“communism、Karl Marx、Lenin”等词的译法的演进。
最后,王教授总结道: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的是一批翻译者,他们的翻译使进步人士认识马克思主义,并寻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推动国家的变革。

讲座现场
王教授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原始著作、译作、史书的图片,使得讲座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也反映出王教授自己对该主题做了大量的一手史料阅读、深入思考、整理和总结。做学问之严谨、扎实、投入,令在场教师钦佩。另外,讲座中王教授的语言风趣,旁征博引,引起了在场众多老师的强烈共鸣。

王东风教授为老师们做讲座
撰稿:胡叠、龙娟
拍照:于铭华
审稿:郭梦珂 何瑜
2019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