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下午,我院新华学者讲堂有幸邀请到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西葡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书九教授,以《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探究》为主题,为我院西葡语专业师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郑教授在引言部分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对于“文学爆炸”时期的定义以及该名称的由来,强调西语学者在表述该定义时,往往指向的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而不是整个拉丁美洲文学。然后,针对“西班牙语美洲”这个概念,就着美洲地图,为大家进行了清晰明确,图文并茂的讲解。
郑书九教授开讲
讲座主要讲述了“文学爆炸”各个阶段的杰出代表以及他们的作品。关于“文学爆炸”的时间界定,各界人士有不同的看法,郑教授也提出了他们经过十几年不断研究后的结论,认为“文学爆炸”不会是一蹴而就,“酝酿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高潮期”为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大致十年的时间,“转折期”延至七十年代中期,整个“文学爆炸”大致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郑教授将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195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Pedro Paramo)作为“酝酿期”开始的标志。接着郑教授列举了五十年代“文学爆炸”时期几部代表作与其作者,其中包括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的《追逐者》(El perseguidor)和《跳房子》(Rayuela,又译为《掷钱游戏》)、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枯枝败叶》(La hojarasca)、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的《最明净的地区》(La región más transparente),郑教授对于作品和其作者进行了生动的介绍与客观的点评,让在座师生对于那个时期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正如郑教授所一再强调的,“文学爆炸”是一个时期,不是一种风格。
关于“文学爆炸”的高潮期,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四位“主将”,分别是胡利奥•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巴尔加斯•略萨。在谈及这些作者的作品及其内容概括和主旨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些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以及这些作家和作品重要的地位。对于科塔萨尔的“开放体小说”,在详细解释“开放的时空”概念时,教授举了《追逐者》和《跳房子》中大量的文学细节来佐证。介绍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时候,教授旁征博引,巧妙地将中国名著《红楼梦》的桥段与《百年孤独》的魔幻设计一起讲解,也点到作者的作品往往能反应出其自身的世界观。在点评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精妙地拆解了作品的各部分隐含的寓意,点出了作者“墨西哥革命”情结。在谈及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时,通过点评其代表作《城市与狗》(La ciudad y perros),将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与作品揉合讲解,点出他的写作结构往往是不同部分互联互通,需要细心阅读,用心体会,熟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教授向我们讲述了“文学爆炸”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爆炸”发生的背景,并用“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与“文学爆炸”转折期的遗憾联系起来。
最后,针对现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郑教授强调,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和积累,才能完成有效的输出,建议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多读经典著作,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西班牙语语言水平,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能以经典著作为切入点,与不同的西语国家的人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增加交谈话题的广度与深度。
讲座结束后,西语专业教师团队继续与郑教授展开教学和学术交流。郑教授分享了他西语生涯中的趣事,介绍了他对拉美文学的后续研究,表示之后如有机会,将会再次来到我校带领师生们一同继续拉美文学之旅。
郑教授与我院西语教师合影
外国语学院
文字|李薇
图片|陈芷千
编辑|吴春
初审|胡叠
复审|许婷芳
终审|欧衍伽
2019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