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然而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学们对于它的了解又有多少?
2021年4月2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东莞校区定静2A605举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中国特色思想的专题学术讲座,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许德金教授在讲座中针对上述问题为大家做了一次详细的解读。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陈绮雯老师主持。
许德金教授讲座中
讲座伊始,许德金教授表示“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可追溯于中国‘和’文化。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涵着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紧接着,许德金教授又从《牛津英语大辞典》中的Community进行解释,突出西方共同体的概念既是指具体的社会团体,也表示抽象的关系特质:一方面,它具有:直接、共同关怀”的意涵;另一方面,它意指各种不同形式的共同组织。
学生认真听讲中
在西方共同体发展历程中,许德金教授将其概括为解构前的共同体、被解构的共同体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和心缘等自然的、有机的纽带之上,以家庭、家族、村庄和城镇为典型代表,呈现一种向心的趋势。而在《乡村与城市》一书中,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威廉斯认为农耕时代的乡村代表原始朴素共同体,然而这片净土正被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所侵吞和同化。农业资本主义威胁下的共同体“现在只能作为被压迫者反对他们的主人的联盟和团结而存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欧洲社会政治气候动荡不安,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共同体论断和此起彼伏的共同体论战。而在这场解构风波中,大部分中国学者扮演的都是批判者的角色;对此,许德金教授认为由于“汉语学界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派长期存在误解”和“脱离历史语境”这两个因素所造成的。
讲座课件展示
第三阶段,西方共同体在历经“失去与恢复”的二元论战和80年代的解构风波后,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演变出别样的变体,如后现代共同体、世界共同体和虚拟共同体等,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总的来说,全球化时代的共同体既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虚拟共同体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场所、种族、血缘、公民身份等限制的新型联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打破了西方哲学所主张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使人的自我认知走向多元,主体发生了分裂和变化。
许德金教授讲座中
讲座尾声,许德金教授则是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一、在政治方面,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二、在安全方面,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三、在经济方面,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四、在文化方面,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五、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许德金教授与商英学子互动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许德金教授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讲解与分析,在全体同学心中描绘出了一幅”大国外交“的绚丽图画,既对同学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让同学们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自信心与自豪感。
文图|刘高扬
编辑|梁郑莹
初审|记者站
复审|胡卓雯
终审|陈绮雯
202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