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铺满了大地,金灿灿的。2019年7月12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团委一壶一盖社会实践队走访了潮州裕德堂手拉壶传承人——张瑞端老师和张泽锋校友。
张瑞端老师年轻时血性阳刚,参军入伍;退伍后静心求学,钻研壶艺,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展金奖。荣获“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裕德堂手拉壶第四代传承人”等称号,但他不止于此,而是继续潜心钻研壶艺,在手拉壶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构思,使手拉壶焕发源源不断的活力。
张瑞端老师接受采访
张泽锋校友毕业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艺术学专业,师从父亲张瑞端老师,技艺日渐精湛,近年所创作品屡获大奖。作为工艺美术师,裕德堂手拉壶第五代传承人,他在传承家族百业的同时,也致力于探寻手拉壶的创新之路,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设计出为年轻人所喜爱的作品。
张泽锋校友接受采访
源于兴趣,精于壶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做手拉壶感兴趣,才能在做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做出一个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手拉壶。张泽锋校友出生于百年老字号的手拉壶陶艺世家,从小就看父亲做壶,时常被父亲做壶时专注的眼神吸引,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制作手拉壶的兴趣。张泽锋校友初三开始接触手拉壶,高一受到学校举办的陶艺比赛的启发,他便下定决心要把自家的手拉壶手艺继承发展下去。
“一开始学习手拉壶是源于兴趣,但现在更多的是因为责任”。张瑞端老师在从事手拉壶工艺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继承祖艺的几分因素外,还有几分是对手拉壶这种工艺美术形式的痴迷。当同龄的小伙伴在嬉笑玩耍时,他却在角落心无旁骛地制作自己的作品。学习一门手艺,特别是传统手艺,主要是考验手艺者的耐心,而保持学习耐心的本质动力是对这门手艺的喜爱。
留住手艺,传承工艺
每一项工艺品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没有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犹如“空中阁楼”,看似“繁华”,实际是“昙花一现”。手拉壶从初创到现在,匠人不断赋予它新的立意,但不变的是它一直沿续的制壶精神、成型手法和创作风格。
在手拉壶的拉坯成型手法上,壶艺匠人们一直沿续采用的都是手工拉坯法,就是用手拉的方法成型的。首先将柔软而有一定强度的熟泥放在手拉坯机转盘中心的圆形石膏板上,用手的按压和糅合做出一个自己想要的壶型,在手指灵活地一压一伸当中,手拉壶的壶型就形成了。过去拉坯用的是手搅轮,随着科技发展,现在改良用电动轮来塑造壶型,无论哪种拉坯机器,其拉坯最本质的还是如何更好地运用手指来拉出一个好的壶型。手工拉坯考验的是人们的心平气和、眼准手稳,静下心来才能拉出一个好的壶型,沿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法,其实也是传承了潮人的细腻、温润和精密的制壶精神。
《枣红泥系列》
手拉壶的创作风格自出现以来就以简单小巧圆润为主,它单纯而不单调、典雅而不呆滞、灵便而不轻佻,保留着传统壶艺中的圆稳匀正的艺术特色。张瑞端老师的其中一个代表作品——《孺子牛·壶》以深厚的思想内涵、独创优美的艺术形式给人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的高雅享受和满足,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想,创新改造,以简单洗练的壶桶、壶把和壶盖,使整壶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抽象“牛”造型,蕴含丰富的思想。《孺子牛·壶》的壶身圆润、造型简单、形体小巧,无不体现了手拉壶的传统风格。
张瑞端老师的代表作品——《孺子牛·壶》
“潮州手拉壶是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是老祖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此,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传承它”,张泽锋校友如是说。在留住手艺,传承工艺的同时,张泽锋校友还积极与各高校联系,到大学校园开展讲座,邀请大学生在寒暑假到他的工作室参观,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手拉壶,传承手拉壶技艺。
百年家业,创新不止
只有继承而不发展,手拉壶技艺也只会止步不前甚至逐步消失。但是裕德堂第五代传承人张泽锋校友不仅继承了手拉壶技艺,而且还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融入了作品创作中。他的大胆探索和敢于创新使手拉壶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他的代表作品——《半个月亮·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韩江边看到的火烧云的壮丽景象以及对中国中秋佳节的美好情绪融入其中。张瑞端老师在《义者狗·壶》的造型设计上,一反以前若干生肖的设计手法,大胆地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元素。
这两位手拉壶传承人在传统手拉壶手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作品增添时代特色内涵,极大地丰富了潮州手拉壶手艺的内涵。这种创新给当代传承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更加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
张泽锋校友的代表作品——《半个月亮·壶》
张瑞端老师的代表作品——《义者狗·壶》
一团芬香细腻的泥土,经历火的洗礼和匠心的浸润,带着大地的质朴和浑厚,成就了工夫茶的真味与清欢。裕德堂两位手拉壶传承人在传统手拉壶手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其作品增添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潮州手拉壶手艺的内涵。
守艺人承古为今,以古壶之实用,取文化之意蕴,揉自身之得悟。相信手拉壶定能在方寸艺苑中绽放光华。
文:陈巧灵、吴海燕、游演璇、许漫玲
图:麦锦志、陈嘉炜、林仕彬
校团委一壶一盖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