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市手拉壶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手拉壶这项传统手拉壶工艺。7月13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团委一壶一盖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一同研究手拉壶的发展历史及体验手拉壶工艺制作。
队员们来到裕德堂
探本朔源,寻找手拉壶历史之旅
潮州手拉壶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不同,手拉壶也随之不断改良发展。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方式是:煮茶法、煎茶法与点茶法。装乘茶汤的容器以碗为主,称茶碗。到了明代,由于冲泡茶叶时需要倒入开水,对茶具的保温性有极大的要求,潮州手拉壶也就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50至80年代,人们对手拉壶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壶艺师不断提高泥料质量,摸索创作出更高档次的潮州手拉壶。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手拉壶艺术性与观赏性。
潮州手拉壶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又保留了原始的“胎记”,具有潮州传统手拉壶的特点。历经多年,潮州手拉壶从一项传统的工艺品发展到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
一把好壶,内藏乾坤
潮州手拉壶的壶料体现在一个“泥”字,泥料配方关系着壶的质量与外观。潮州手拉壶的传统泥料主要采用田土、山土。为增强手拉壶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壶艺师们采用风化程度较好的伴生嫩泥及风化石原料提高泥料的物理性能,或采用宜兴当地的泥料或宜兴泥料与本土泥料相互调配,达到烧制手拉壶的最佳效果。壶艺师通过高质量的泥料制作出自然、优美的手拉壶造型,形态各异,以百壶百样来体现“圆非一相”。
制作一个完整的手拉壶需要经过揉泥、拉壶身、拉壶盖、修坯、钻孔、装壶嘴、镶壶把、装窑与烧制、检查八道工序。首先将成块的熟泥置于平台上,以双手手掌反复揉捏排出泥中的空气,加入适量的水保持泥料干湿适度,从而确保手拉壶的烧制质量。其次,把熟泥放在圆形石板上通电另其转动,双手拇指按泥团上方,其余四指握紧泥团,开底,慢慢拉高壶壁,拉出所想要制作的造型后再作调整。拉完壶身后,需先用钢制尺子量壶身的壶口来确定壶盖的大小制作壶盖。拉完壶盖后,待壶盖壶身阴干后在转盘上进行旋削修整,直到壶体表面平整光润,厚薄均匀。在拉好壶盖后需在壶身上找准位置钻孔与安装壶把壶嘴,令壶嘴、壶把、壶口在同一平面上,俗称“三山平”。待壶嘴壶把安装完毕后,将完全阴干的手拉壶放置于电窑中烧制,烧成时间为10-12小时,根据不同泥料的特性设置烧成曲线图,烧成后再经12小时退火降温便可出窑。最后便将手拉壶成品给老师检查,不断完善其瑕疵部分,一个精美的手拉壶便诞生了。
要完成潮州手拉壶的制作,一是靠制壶师的制作工艺;二是靠实用的制作工具。潮州手拉壶制作工具繁多,材质多样,有电动拉坯车、割泥刀、修坯刀、钢制尺子、尺片、不锈钢鳑鲏刀、竹鳑鲏刀、挖嘴刀、铜管、嘴巴架、红外线水平仪、拍子、雕刀、铁转台、明针、木鸡蛋、独果、网孔规整器、毛皮、皮笔、顶柱、木榔头。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才能更高效地制作出精美的手拉壶。
拉坯
拉壶盖
修坯
搓壶嘴
装壶嘴壶把
精修
百壶争放,百家传承
在潮州手拉壶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制壶老字号。传承至今,潮州手拉壶名家辈出,形成了谢氏“俊合”号,章氏“安顺”号、吴氏“源兴”号、张氏“裕德堂”四大手拉壶家族。潮州手拉壶制作工序繁杂,却能够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依旧保留其手拉壶的传统创作手法并代代相传,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谢氏《灵猴献寿▪壶》
张氏《义狗者▪壶》
张氏《枣红泥系列》
张氏《金魄系列》
吴氏手拉壶作品
章氏《河记手拉壶》
在了解潮州手拉壶的历史来源及制作工序后,队员们对制作手拉壶都有极大的兴趣,也参与到了手拉壶的制作中。队员们都十分享受将浮躁的心静下来制作手拉壶的过程。在学习制作手拉壶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感受到了作为当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应立身行道,了解和学习传统技艺,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队员在认真地学习制作手拉壶
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文:许漫玲
图:麦锦志 陈嘉炜 部分来源于网络
初审:陈巧灵
复审:符石静 范泽杰
终审: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