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手拉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吸取了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富于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独特风格。潮州手拉壶是历代匠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它传承至今,后辈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已经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创作的作品越来越有特色。在新时代下,面对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解决手拉壶在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传承好发展好手拉壶这项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壶一盖社会实践队此次三下乡的一个重要调研课题。
传统手艺传承发展遇困境
不论是何种手工艺,从产生开始就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有学者曾指出:“非遗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因此, 保护非遗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 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而缺少‘传承’又是目前非遗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笔者认为有二。
其一,传统手工艺缺少有耐心、有创造活力的传承者。在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现代年轻人浮躁,对老艺人饱含热情创作出的民间美术品, 他们根本没耐心去探究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而手拉壶精美的造型对他们的的吸引力远高于那把壶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年轻人在传承时更是缺乏创造力, 在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现代文明领悟不透彻的情况下, 所做的作品题材过于单一, 难以将时代文化附着于作品中。因此,当年轻人面对考究精美的手拉壶,更多的是模仿, 根本难以创作出独具特色、富含文化的作品。
其二,手拉壶缺乏市场,难以长远发展。手拉壶在过去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产品,老艺人花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学艺术的人喜欢,在普通大众没有市场。但如果不和市场亲密接触,了解需求,不断创新,做出来的手拉壶也不能在当代人生活中有效、有价值地使用,那么传承也会面临挑战。因此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如何让手拉壶融入市场是一个值得手艺人深思的问题。
传统手艺如何开创未来新风
“一件工艺品,必须蕴含有文化价值,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受到鉴赏者的肯定,这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韩山师范学院石中坚教授在与队员们交流中意味深长地说到。手拉壶作为工夫茶的载体,其与潮州地区特有的工夫茶是相辅相成的,喝茶成为潮州地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这是一种对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可。现代的手拉壶除了保留传统的造型之外,还在制作上加入了创新的元素和更多巧妙的设计,包括壶身的图案和纹理、壶身的立体层次感等等。这也推动了潮州茶文化的发展,让人在喝茶的同时感受到新时代的艺术美感。
石教授正在与队员们交流
“手拉壶作为喝茶的茶器,不能只追求它的艺术性,要注重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三者结合”,石教授谈到。要推动手拉壶的产业化发展,其产业链的生产和管理就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战略。短期依靠技术来扩大市场;中期加强资金等各方面的管理,从而达到减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长期的发展则需要依靠文化的推动,文化是产品内在的独特灵魂,通过加强品牌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手拉壶的现代产业化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大众需求。面对不同层次的群体,手拉壶的生产要与群体需求相符合。在生产方式中,手拉壶无论是手工造还是机械造,都具有实用功能。但手工制作出来的手拉壶更加精美,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来制作手拉壶。
手拉壶市场价格
最后,手拉壶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市场的商业化和存在仿制的现象,要注重加强对它的知识产权保护。裕德堂在小茶杯的制作中加入了紫砂釉,形成了独特的内白外赤的风格,并且它的手拉壶独具特色,其壶底上加了一层空圈,不仅能够更好地养壶,也区别于其它字号的手拉壶,自成风格,彰显特色。
新时代下,手拉壶的发展创新还离不开手工艺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新生力量的加入。在如今共享的时代环境中,加强业内的学习、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手拉壶寻找更多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重要路径。此外,石教授还提到,年轻一代是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手拉壶技艺传授给对手拉壶感到有兴趣的年轻人,让新生力量加入到发展手拉壶的行列中来,这样我们的手拉壶才能不断发扬光大。在裕德堂壶艺研究所里,有许多年轻一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制作手拉壶,相比大多数同龄人,他们所做的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是传统工艺的守护者,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年轻一辈的手拉壶传承人代表——张泽锋校友,他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改良创新,融入自己的巧妙构思,使手拉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他还积极鼓舞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手拉壶的制作,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邀请学弟学妹来裕德堂参观学习,让手拉壶技艺永不失传,散发光彩活力。
裕德堂里年轻一代的壶艺师傅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现代设计作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桥梁作用。市场和审美在变,材料和工艺在变,科技也不断变革,如果没有工艺、艺术观念的创新,没有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传统民间手工艺就很难存活。只有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与生活需求的作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关注和认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自觉,也是责任。当代大学生也应不断为推动非遗而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生活,积极探索,共同致力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经久绽放。
文:陈巧灵 游演璇
图:麦锦志 陈嘉炜 林仕彬 部分来源于网络
初审:陈巧灵
复审:符石静 范泽杰
终审: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