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成员主要是来自东部沿海的广东大学生,他们自出生之始,便很少离开家乡出门远航,也可能是更加的坚守“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信念吧。他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主要来自历史课本中,来自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南海一号”,可是对于陆上丝绸之路却知之甚少,在组队之初,作为指导老师的我最先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知道‘一带一路’吗?”、“你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吗?”
在大多数人眼中,“丝绸之路”就是黄沙漫漫、交通不便。但是我们想用我们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它是可观、可感、可闻的真实存在。
历史的风沙中,多少记忆被尘封,但当尘土消散,留给世人的是无限震惊。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在清扫石窟内的积沙时偶然发现,当日晚,“王道士夜半与杨某击破壁,则内有一门,高不足容一人,泥块封塞。更发泥块,则为一小洞,约丈余大,又白布包等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为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卷十卷。富有佛帧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之下”[1],敦煌藏经洞一经发现便吸引世界目光无数,伯希和、斯坦因等一大批探险家接踵而至,大批的文物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丝路历史上的那段辉煌。
[1] 谢稚柳.敦煌石室记转引自荣新江:《王道士——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敦煌研究.J,2002年第2期。
莫高窟第17窟 窟门 晚唐
还记得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做过一篇课程作业是《西域与长安》在查阅大量的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盏盏融入西域风格的杯子,这些杯子在唐时已广泛流传,如齐东方在其文章《输入、模仿、改造、创新--粟特器物与中国文化》中写到“西安何家村、沙坡村出土了粟特素面罐形银带把杯(如下图),新颖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并加以仿造。设计上体现了对异域文化的改进和取舍,这种推陈出新,自然融入了东方的审美情趣。由于符合中原人的使用和欣赏习惯,因而最终扩展到瓷器的制造上,西安潘家新村出土白瓷带把杯。在这些器物上我们真正的能够感到留在他们身上前人的历史温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喝出了历史留下的醇香,根据《唐代外来文明》的记载汉代初年张骞凿空西域,将西域的葡萄种子引进了内地并且在都城中移植了葡萄,为了使用的目的,开始小规模的种植这种水果,但是葡萄在当时并不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而与此相应的,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也仍是一种稀有的外来饮料。所以在唐朝初年,由于唐势力的迅速地扩展到伊朗人和突厥人的地方,后来在唐代的宫廷都有种植葡萄,在长安禁苑有两座“葡萄园”,到了适当的时候,他们就传到深宫禁苑以外的地方,而葡萄以及葡萄酒在唐朝境内也变得家喻户晓了。随着唐时征服高昌,葡萄酒酿制的技术也传到中原。特别是在唐朝的酒肆中出现有卖葡萄酒的商贩,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已经在中原扎根立足了。
这就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可观、可触、可饮的历史。
作为当代大学生深知“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愿在这个暑假背起行囊,从南到北领略丝路芬芳。
文字:佳佳
排版:队长
(文中配图全部来源于网络)
To be continued...
重走丝路,领略雍凉文化魅力
微信号 : zdxhwy_slxz2018_GS
欢迎扫码关注哦~~
转自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