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相约晨曦”英文朗读月东莞校区晨读现场
外国语学院承办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广东省分赛暨“外研社杯”全英语演讲大赛(广东赛区)
【外国语言文化节系列活动】英国文化体验课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系新闻 > 正文

【思政第一课】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益清教授开讲2017学年“思政第一课”

发布日期:2017-09-29 | 作者:网站主编  | 来源:未知

[思政第一课]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益清教授开讲2017学年“思政第一课”

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了解世界文化,传递中国声音,服务区域经济

2017年9月2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2017级新生入学教育于我校东莞校区定静楼①F203讲学厅、F202教室、E202教室相继召开。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廖益清、副院长黄继炎、英语专业副主任李贻、商务英语专业副主任何瑜、西班牙语专业负责人林杏贞、办公室副主任欧衍伽、林少淇、各专业级导师及外院师生代表与会,共同欢迎2017级新生加入外国语学院大家庭。

廖益清执行院长为新生开讲“思政第一课”

廖益清执行院长代表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521名新同学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并亲自为大家开讲新生入学的“思政第一课”,与新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共话使命和责任。她感慨道,外国语学院在过去的十余年中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师资雄厚、设备先进,拥有3个专业、6个语种、2000多名学生的南粤外语教育新阵地。廖院长的思政课堂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在你我”及“大学之道与人文精神”两个主题进行展开,课堂中生动的讲述、鲜活的例子为新生们的成长第一课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责在你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和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和好评。“一带一路”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创建连接亚、非、欧国家之间的庞大交通网络,从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拉动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同时进一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必将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在深刻把握时代潮流与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呈现给世界的东方智慧。随着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十年更是外国语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需要更多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国语学院提出了“了解世界文化,传递中国声音,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异国文化。而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和形势下,我们的外语人才不仅需要了解异国文化,更需要深谙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责在你我,功在世界,世界会因此更加和平、美好和繁荣。

第二、大学之道与人文精神

秉承中山先生“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且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核心精神,强调修身重道,德才兼备。“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原则,创建“语音标准、写作流畅”品牌特色,致力于培养既有人文情怀、又有实操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希望同学们携手老师,一起出发,奋发图强,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四年之后勇闯天涯。廖院长对同学们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自主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自主学习是大学的关键词,自主学习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生活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作为外院的学生,外语即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听说读写译样样要过关。

二是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外院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行三年竞赛不断线,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我们尤其要强调为人处世能力,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是独生子女,但到了学校到了社会,同学们一定不能唯我独尊,不能搞个人主义。要以和为贵,宽容大度,懂得知雄守雌,以退为进。常言道:不争不足以立世,不退不足以大成。

三是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学会批判性思考。大学不同于中学的一个关键点是阅读的宽泛性。外语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除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外,外院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重要。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就像人的两条腿,一个维持生计,一个护养灵魂,二者同行,方能保持平衡,走得长远,活得通达。批判性思考亦是大学的关键词。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无数讯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但事实可能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应当明辨是非、不流俗、不盲从,不见风就是雨,不人云亦云。凡事多动动脑筋,做一个自主、开放、包容、理性的思考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做到言行负责。科技和人文均致力于人类的福祉,二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攀登人类幸福这座大山。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并日益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科技,但真正能抵达灵魂深处的是我们的人文关怀。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通常被人称之为“软学科”,而“软”则正是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此处的“软”非软弱,而是温软,是温暖而柔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关怀,是对师长、朋友、同学、同事以及世界的慈悲与爱。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就会变得坚韧柔美、无坚不摧。科技再发达,没有人文关怀,我们终究似漂泊的浮萍,灵魂无处安放,不可能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抵达幸福的彼岸。希望同学们通过在新华四年的学习,成为内心有温度、思想有深度,有情怀、懂关怀的人,温柔待己,温柔待人,与世界温柔相处。

大学时光其实就是一群年轻的面庞和一群不那么年轻的面庞在一起朝朝暮暮,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幻想,一起思考。衷心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在新华成就更好的自己。凡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珍惜当下每分每秒,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廖院长的思政课深入浅出,把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不仅给新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倍受鼓舞,也激发同学们对大学生活所蕴含的立德修身、求知向上、全面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对如何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和行动指向。希望外院学子通过这堂生动的思政第一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接下来的大学四年中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语言功底扎实、兼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

“思政第一课”开课现场

外国语学院

文:沈美辰

图:外国语学院记者站

审校:廖益清

2017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