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 规划成长——“三早”之第一“早”
王庭槐院长为2016级新生讲授“大学第一课”
9月23日下午,东莞校区400余名2016级新生聆听了我院院长、勿忘初心 规划成长——“三早”之第一“早”。“三早”教育理念为王院长多年所倡导,而“三早”之第一“早“即早立志规划人生,其余两早为: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
“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我们进大学第一件事是想什么?”王院长微笑着用设问的方式将同学们引入思考后讲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今天题目的第一句话——勿忘初心。刘英摄
王院长从民间“抓周岁”习俗谈起,来启发同学们回想从小到大的理想和心中的向往。他指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长大以后要成就的人物,那便是初心。”当一名医生就是自己早年的梦想,遇上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大学成为自己最强烈的渴望和奋斗目标。王院长分享道。
经历小学、初中、高中磨砺成长的自己现在步入大学,眼界、视野开阔了,第一件事应是把握“第一早”:早立志规划人生,明确接下来的目标方向,只争朝夕就此开始发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中国有中国梦,新华有新华梦,而学生应有成才梦——发自内心告诉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生活,从事什么职业。
梦想需要一个个小的、大的、短期的、长期的目标来实现。针对目标的设立,王院长建议同学们:不妨将目标设得比自己能达到的再高一些,有一个较高的目标,才能产生更大的动力。他用小时候考试设立分数目标的实例为大家分析:想达到90分,就给自己设100分的目标,想达到60分,就给自己设70分的目标。
有些同学一进校就申请转专业,这也是实现梦想的目标之一,是学校提供的二次选择良机。然而,切忌跟风盲从,除非思考清楚。读什么专业,需要与梦想、志向、初心“亲密”沟通,即:勿忘初心,规划成长;还须充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来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即:胸怀天下,思考未来,正如自己在开学典礼上所讲,要做搏击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弄潮儿。“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深切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身处4G时代的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想法去构想你的未来。
第一,锻炼身体。大学军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的深入践行,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强健体魄、国防意识、爱国精神、坚韧品格、团队精神都是军训的初衷。酷爱游泳的毛泽东主席曾作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抒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也坚持每日游泳一千米来健身,承担起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有体魄强健,才能担当重任,才能实现梦想。读大学,培养一种体育精神,学会几项体育技能,作为终身习惯非常必要。
第二,武装头脑。依据设定的目标,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去搜索、去了解、去交谈、去接触这个职业、行业的知识、技能、人脉、发展前景等,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有目标地武装头脑,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第三,学会学习。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专业教学,知识结构,对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加以转变。学会预习,学会快速阅读,学会带着问题去听课,汲取老师的逻辑、思维。学会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自学成效,世界名校教学资源、各大慕课网站,以及新华慕课荟萃平台都是很好的自学途径。
第四,博览群书。大学要注意“博”与“专”、“撷”与“取”的关系。读大学时在一位忘年交的启发下,他曾如饥似渴地读各种书,对自己后来的学习工作、学术研究都受益匪浅。后来从事“生物反馈”研究的启发正是源于1978年大学时在图书馆读到的一篇文献。王院长告诉大家,在思维最活跃、记忆最好的大学光景,要多读书,多积累。
第五,锲而不舍。吴阶平老院士曾亲笔题写给自己的人生格言“三思方起步,百折不回头。”亦成为王院长至今的座右铭。读大学时,一位教授告诉他,每天比别人多学5个单词,五年坚持就能学好英语。再如,挂科就坚持补考而不是自暴自弃。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成功就会为坚持者让道。
王院长演讲结束之际勉励同学:有为这个国家、民族、家人、自己奋斗的志气、目标,然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你,就能成就伟大而美好的梦想!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刘英摄
王院长邀请同学们大胆提问,师生一起探讨现实与理想的迷茫,志向与行动的差距,规划与选择的定位等问题。王院长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解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感谢,甚至有同学流下了感恩的泪水。王银娜摄
课后,王庭槐院长与400余名2016级新生合影留念。郑煜光摄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刘英 陈栩璐)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