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下午2:30,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新华学者讲坛——语言、社会、文化讲座在教二A401顺利开展。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海龙教授亲临我校并担任讲座的主讲嘉宾。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外语系主任廖益清教授、外语系副主任兼系办公室主任黄继炎副教授,以及外语系的各位老师。

图为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廖益清主任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田海龙教授,并对田教授的亲临表示热烈的欢迎。田教授不仅主持过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更是被广泛引用。可见,田教授在学术界是享誉盛名的。

图为:廖益清主任开场致辞
田教授首先强调了语言与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话语是由语言与社会文化共同组成的,是建构出来的。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思维、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建构的手段。从话语的角度上,巧妙地运用起生活中例子来阐述了,话语秩序是按照说话人或机构的权威性和读者群的多少来划分为主流秩序或非主流秩序,即机构越权威,支持的人越多的话语则为主流。当话语经过“再情景化”后,就是从一个语境中拿出再放入另一个语境,就会产生新的、不一样的意义,因而任何意义都不是确定的,都是动态的。最后田教授特别指出,当我们受到批评或赞扬时,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任何意义都是动态的,说不定再情景化之后,批评变成褒义的,表扬变成贬义的,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

图为:田海龙教授
讲座尾声,黄继炎副教授就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建议同学们莫要尽听别人的话,自己要先把话在脑袋里过一遍,思考和判断后,才辨别其中的是与非。当别人的言语给我们带来困扰时,要冷静下来正确解决它,这样与人相处才能更加的和谐。最后廖益清主任再次感谢田海龙教授的亲临指导,给老师们、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知识收获和精神食粮,并提醒同学们:You are what you say. 你的语言会构建你是怎样的人,但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可以改变别人眼里的你。

图为:黄继炎主任致辞
听完田教授的讲座,老师和同学们都感触颇深,并针对自己的不解与困惑踊跃发言。其中有老师问道,如何把语言与社会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田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答道,让学生从获取知识的渠道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并且贯彻落实“3W”规则:WHO、WHAT、WHY,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批评思考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次讲座意在提醒激励同学们要学会自我思考并拥有批判性思想,同时培养自我创造能力,对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家领略到田海龙教授思想的深度,同学们在学习外语方面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我发展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
外国语言文学
文/黄晓烁、陈美玲图/黄晓欣
2015年6月18日
田海龙教授简介:
田海龙,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系列丛书Discourse Approach to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顾问委员会成员,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话语研究论丛》主编。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获得天津市领导批示,成果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为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语言学、话语研究、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受到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