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相约晨曦”英文朗读月东莞校区晨读现场
外国语学院承办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广东省分赛暨“外研社杯”全英语演讲大赛(广东赛区)
【外国语言文化节系列活动】英国文化体验课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系新闻 > 正文

[汕头日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在汕开展贝雕系列调研活动——让传统工艺追上时代潮流

发布日期:2017-08-02 | 作者:网站主编  | 来源:未知

“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在汕头开展调研活动

同学们在采访专家学者

今年暑假期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来到汕头市,开展以“海门贝雕”为主题的一系列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寻访贝雕艺人,了解贝雕文化,开展问卷调查,希望能给这一传统工艺带来新的生命力。尽管夏日炎炎,调研过程充满曲折艰辛,但为了能够留住贝雕这一潮汕文化中的璀璨烟火,同学们依然咬牙坚持,早出采访调查,晚归编写推文,调研过程中收获了不少惊喜,感受颇深。

问卷调查获取可贵信息

“海门贝雕”这一传统工艺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一些贝雕艺人不愿意接受采访,相关资料也是少之又少,给同学们的调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直到联系到我市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调研工作才迎来转机。卢湘莹女士十分支持同学们此次活动,提供了大量有效资源,并勉励同学们:“挽救和发展贝雕是潮汕人以及贝雕爱好者的责任,我们应当共同努力。”

据了解,此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围绕贝雕这一传统工艺,从四个不同角度展开调查:采访海门民间艺术学会会长林松波先生,了解贝雕的选材、制作工序、起源;采访我市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欣赏各地区贝雕作品,领略贝雕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访汕头市民,调查他们对贝雕的了解程度以及看法;采访贝雕手工艺人林汉桂先生,深入了解贝雕的历史、市场现状和衰落原因等。

为了解掌握汕头市民对贝雕工艺的认识,实践队的同学们进行了街头采访,其中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同学们从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可贵的信息:大部分年轻人对贝雕这一概念很陌生,基本不了解这一手工艺;不管哪个年龄段,不了解贝雕的人数总是比了解贝雕的人数多,侧面反映出贝雕的宣传力度极小。另一方面,调查数据显示:10-30岁年龄段的被采访者绝大部分认为贝雕发展应当创新,而贝雕的传承亦是寄托在此年龄段的新生一代,贝雕要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越往后的年龄段,认为贝雕发展要保持传统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侧面反映出老一辈对传统贝雕的执着以及他们较为墨守成规的思想。新生一代希望创新,老一辈坚守传统,贝雕的发展应在此矛盾中寻觅出路。

贝雕发展要与时俱进

通过这段时间的社会调查,同学们深有感触,他们认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变迁,机器代替手工,贝雕的替代品层出不穷。贝雕这种需耗费大量人工的高成本消费品在市场上自然也就慢慢衰落。再者,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贝雕题材古典、传统,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传统?成为贝雕艺人难以跨域的一大难题。

同学们认为,贝雕工艺,需要艺人们一雕一琢的高度专注与耐心,现代年轻人相对比较浮躁,他们很难能够坚持从事这一行业,且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换来的也只有微薄的收入,因此工艺继承出现断层,继承者寥寥无几。部分艺人的消极心态也加剧了贝雕的失传,他们不愿看到贝雕在现实中苟延残喘的悲哀场景,宁愿让贝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紧跟时代步伐走进大学校园

记者了解到,此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在汕头开展调查历时11天,根据所得数据,同学们初步得出“当地居民对贝雕工艺了解甚少,年轻人希望贝雕追上潮流”的结论,再结合其他方面总结提炼出值得沉思的意见:

贝雕市场的萎缩,与现代人的审美和产品本身的创新密不可分。传统贝雕产品制作工程大,耗费人工大,生产周期长,而且作品风格古典,因此贝雕产品可以考虑走两个方向:日常用品和高端产品。高端品仍是考虑尊重传统,而日常品主要可生产女性的饰品,投入少,产量高,即“高低配合”,日常用品流水线生产,奢侈品只接特需订单。另外,如果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因此风格也要多样化。

其次,贝雕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相比其他传统工艺,缺少相关参考资料。网络或者民间流传的档案,太过分散,不够系统化,需要专业人士的整理。有了相关文献,对贝雕的宣传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认为,传统手工工艺走进大学校园十分有意义。对于艺术类专业或者民俗爱好者,传统工艺是极具吸引力的,可以在大学校园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让艺人走进课室,开办演讲。

贝雕艺人林汉桂先生提出设立“贝雕工作室”的说法,他认为,如今贝雕大规模生产已经是不切实际,但是可以考虑用小规模的工作室代替,紧跟时代步伐,与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相结合。卢湘莹女士则表示,将在现有的贝雕收藏品基础上,继续述说自己与贝雕的不解之缘,也是为了未来能开办关于“贝雕”的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工艺。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希望,此次调研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贝雕这一传统工艺的重视与关注,不要让它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报记者 吴小娟 文/摄

[汕头日报]报道链接:http://strb.dahuawang.com/html/2017-07/31/content_834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