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相约晨曦”英文朗读月东莞校区晨读现场
外国语学院承办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广东省分赛暨“外研社杯”全英语演讲大赛(广东赛区)
【外国语言文化节系列活动】英国文化体验课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系新闻 > 正文

【校庆20周年特辑】语通世界,筑梦新华|我在外院第4年· 符晓强

发布日期:2025-11-02 | 作者: | 来源:

 

       

三年教研路,心印新华情


undefined

符晓强 西班牙语语言学博士 中共预备党员



自2022年9月入职广州新华学院,已经过去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来,我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积累了许多难忘的体会。


       

       



           
课堂起航:用语言点燃学生的热情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刚入职时的情景。那时,西班牙语专业的几位老师热情地与我讨论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坦诚的交流和共同思考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对教育的热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教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经历。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讲授“口译可接受性”原则——译文是否符合受众语言与文化习惯。我举例问他们:中国的“粽子”该如何翻译?委内瑞拉的特色饼 Arepa 又应如何表达?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建议“粽子”采用音译“zongzi”,而“Arepa”可以翻译成“肉夹馍”。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一个可以音译,一个却不行?”那次讨论特别热烈,我借此向他们解释: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沟通。

后来,我把自己在非洲与拉美国家的外派经历带进课堂。记得在厄瓜多尔的一次水电站会议上,中外双方因工程分歧而情绪激动。作为口译员,我必须在几秒内判断哪些内容该传达、哪些需要缓冲,以避免冲突升级。

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有人问:“老师,我们四年学完能达到这种水平吗?”
有人问:“外派翻译安全吗?”还有人担心:“如果听不懂怎么办?”这些问题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真切思考,也让我更加明白——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思维方式与职业素养的地方。



           
走向实践:在国际舞台上传递理解与信任            

           

         

教学之外,我也有幸多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口译工作,用语言搭建起中外理解的桥梁。我曾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外交部的“中拉论坛·投融资政策海外研修班”上担任同声传译。在投资、金融、基建等高度专业的议题面前,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传达关键信息。那种全神贯注的瞬间,就像走在语言的钢丝上——紧张,却充满使命感。

在中拉经贸合作洽谈会上,我负责现场同传。一次,发言嘉宾临时更换讲稿,我所有的准备瞬间失效。短短几秒间,我只能凭经验和语感捕捉关键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完成翻译。

会后,外方代表对我说:“没有语言的桥梁,就没有今天的共识。”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语言,的确能改变一场交流的结果。同事们常开玩笑说,我不仅是“翻译官”,更像“沟通官”。而我知道,这份责任,远比称号更重要。



           
教育信念:在语言的世界里找到意义            

           

         

从三尺讲台到国际会场,从静心治学到服务社会,我始终提醒自己——翻译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文化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更要让他们看到语言如何改变世界。

回望这三年,我从初入校园的忐忑,到如今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新华学院给予了我无限的信任与成长。我在这里见证了学生的进步,也见证了自己的蜕变。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新华,用语言去连接更多世界,用教育去点亮更多生命。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理解;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责任。”



           
以研促教:让实践反哺课堂            

           

         

始终坚信,教学与科研是一体的双翼,而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每次完成国际会议的口译任务,我都会将经验带回课堂,让学生从真实语境中理解语言的力量。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主动思考,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平衡与理解。很多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让我们看到语言不只是考试的工具,而是真正连接世界的钥匙。”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教学的意义。

在科研方面,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翻译理论更好地服务翻译实践。去年,我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时政文本中的动物隐喻翻译,结合认知翻译学理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那篇论文于今年六月被国际权威期刊《Onomázein. Revista de Linguistica, Filología y Traducción》(SSCI/A&HCI)录用。当录用通知发来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成绩,而是那些熬夜推敲译例、反复比对语料的日子。科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对自我耐心与信念的考验。


END            


外国语学院记者站

  图文|符晓强

编辑|黄玉君

初审|李凯

复审|柳爽

终审|何瑜

2025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