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刚入职时的情景。那时,西班牙语专业的几位老师热情地与我讨论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坦诚的交流和共同思考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对教育的热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教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经历。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讲授“口译可接受性”原则——译文是否符合受众语言与文化习惯。我举例问他们:中国的“粽子”该如何翻译?委内瑞拉的特色饼 Arepa 又应如何表达?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建议“粽子”采用音译“zongzi”,而“Arepa”可以翻译成“肉夹馍”。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一个可以音译,一个却不行?”那次讨论特别热烈,我借此向他们解释: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沟通。
后来,我把自己在非洲与拉美国家的外派经历带进课堂。记得在厄瓜多尔的一次水电站会议上,中外双方因工程分歧而情绪激动。作为口译员,我必须在几秒内判断哪些内容该传达、哪些需要缓冲,以避免冲突升级。
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有人问:“老师,我们四年学完能达到这种水平吗?”
有人问:“外派翻译安全吗?”还有人担心:“如果听不懂怎么办?”这些问题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真切思考,也让我更加明白——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思维方式与职业素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