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横幅的回响
第一次走进新华校园,正值夏末。校道两旁的凤凰花还未谢,我抬头看见一条横幅——“中国需要清华,也需要新华。” 那一瞬,我既错愕,又震撼。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底气,一份教育的担当。 九年多过去,这句话不再只是迎风飘扬的标语,而是融入我在新华的每一个日常——一间间教室的灯光,一次次课堂的打磨,一届届学生的成长。
我是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西班牙语教师, 也是西语专业从“提出申请”到“逐步壮大”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最初,我们的课程方案一度修改到深夜,专业建设会议常常持续到灯灭。 还记得第一次开课前的那个夜晚,我反复调整教材顺序,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后来,学生陆续走进教室,课堂的热度一点点升起。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西语在新华,开始“发声”了。学校始终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代表学院参加学校举办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说课大赛,先后获得第一名、第二名; 又有幸入选“百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得以系统学习,向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请教; 在学校政策支持下,我申请并攻读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博士学位。 被信任、被托举,是我在新华最深的感受之一。 学校对教师成长的重视,让我不断提醒自己: 唯有把课堂讲深、把研究做实,才配得上这份信任。
2017年参加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得一等奖
读博期间参加研讨会
这份爱,也来自同事。 从最初的课程方案到一次次集体备课、开放课堂的互评互助—— 从共建专业到共育学生,我从未孤单。 我们在争论中完善方案,在复盘中改进课堂; 每一次结课后的总结,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改进的起点。我记得那一年的夏天,我们几位教师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对着投影一页页讨论课件, 有人提语法顺序,有人举文化案例,有人担心学生听不懂。 窗外的蝉声聒噪,却掩不住那种专注的热情。 那是团队的模样——不同的声音,却为同一个目标而汇聚。
更深的爱,来自学生。 九年多年,我担任过四届西语专业班主任。 我走进宿舍、召开班会、督促早读,也和他们坐在操场台阶上,一起聊人生、聊未来。 有人因为害怕“开口”而焦虑,也有人在职业选择的岔路口犹疑。 我们就那样并肩而坐,把问题拆小,把路讲透。后来,他们在广交会上第一次接待海外客户,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做翻译接待、撰写邮件、整理资料—— 从拘谨到大方,从生涩到专业。 我最喜欢的瞬间,是清晨七点半的朗读声, 以及他们第一次“独立完成翻译接待”后发来的那条消息—— “老师,我做到了!” 那一刻的笑容,就是成长的样子,也是教育最动人的回声。
西语教师团队走访企业
让语言落地:把课堂带进企业
为了让语言真正“落地”,我们团队多次走访大亚湾区企业, 调研西语岗位的真实需求,推动校企合作,把课堂与岗位、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 从大三开始,我们鼓励学生走进真实语境—— 一次次商务寒暄、口译接待,不只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与气度的历练。我们希望培养的,是面向大湾区发展的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 既懂语言,更懂产业、规则与沟通。 正如一位学生在实习总结中写下的那句话: “学语言的意义,不只是翻译,而是成为文化的桥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就是“新华式教育”的答案。
回望过去,我更懂得了什么叫“双向奔赴”的教育: 学校用制度托举教师成长, 同事以专业与温度并肩同行, 学生用努力回应每一份期望。二十年,是新华的荣光; 九年多,是我的青春。 那条横幅的豪情,如今有了更具象的注解: 办有人才温度、有城市需求、有世界胸怀的教育。 中国需要清华,也需要新华。 而新华,需要每一位在课堂上发光、在实践中前行的老师与学生。
未来,我愿继续在新华, 把语言教得更有力量,把研究做得更有深度, 让育人的火光,照亮更多年轻的梦与远方。
外国语学院记者站
图/文|谢杭航
编辑|叶夏暚
初审|李凯
复审|柳爽
终审|何瑜
2025年11月8日